欢迎来到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官方网站 详情请致电:400-699-7511
2015年11月7日,6165cc金沙总站机械为了更好地推动高品质骨料与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建筑废弃物与尾矿资源化的研究与应用,依托中国工程院缪昌文院士创新团队在现代混凝土领域的卓越成果和深厚底蕴,联合北京建筑大学宋少民教授在高品质骨料、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领域的学术和技术优势,以6165cc金沙总站机械公司在机制砂石骨料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为主体,嫁接北京百旺科技在高品质机制砂石装备技术的研发、设计、应用的经验与实力,四方强强联手,在枣庄市6165cc金沙总站机械成立院士工作站。以下是6165cc金沙总站机械院士工作站部分科研人员名单:
缪昌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科协副主席。
专业贡献:长期致力于低能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高技术含量的建筑材料研究,二十多年来主持完成了20余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申报并受理的发明专利22项。多次参加国标、部标、省标的编写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长江三峡、江苏田湾核电站、南京长江二桥、苏通大桥、青藏铁路等几十项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军工、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的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
宋少民: 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学科负责人。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与混凝土制品分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再生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代表作品:《高密实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等。
廉慧珍:清华大学教授。上世纪70年代初即开始研究高强混凝土,先后承担过海军后勤部的高强混凝土、北部湾海上采油平台高强流态混凝土等科研任务。90年代初,最早在全国介绍高性能混凝土。退休后承担过多项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与施工的指导任务,并先后结合施工单位合作进行过自密实混凝土、合成纤维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研究和施工。
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中,开创性地使用低水泥用量混凝土满足了由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中耐久性设计要求,指导搅拌站参与施工中的裂缝控制,取得显著效果。
个人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过《建筑材料化学》、《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物相研究基础》等著作,与吴中伟院士合作出版的《高性能混凝土》是国内同类书中最具有特色的专著,并获国家科技图书奖
刘娟红: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理事,中国砂石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现代混凝土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等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150余篇,被SCI、EI收录50余篇。
学术著作: 出版学术专著《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和《固体废弃物与低碳混凝土》,主编教材《土木工程材料》。主要科研成果应用于北京市奥运工程与地铁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广东、新疆等省市重点工程等方面。
冷发光:中国建筑科学院博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总工,建研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技术及标准化。
主编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海砂在建设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基金项目“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及评价标准化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
学术著作:公开发表《混凝土耐久性及其检验评价方法》等学术著作及论文100余册(篇)。